那天騎車時,聽98.1介紹下面這本

覺得:深得我心吶!特別去買來看,這裡請容Next引用本書~【名人推薦】

李偉文、吳音寧、南方朔、陳浩、黃仁棟、楊照、楊儒門、趙少康、劉必榮

《時代》雜誌、《紐約時報》、英國《衛報》、《獨立報》、《出版人週刊》等  強力推薦

中,趙少康先生的一段推薦介紹文

一個新生活的啟蒙運動  by趙少康(中廣董事長)

「全世界超重人口的數目(十億人)大於飢餓中的人數(八億人)」這句諷刺的敘述,就是本書開宗明義丟出來的問題。想想看我們每天吃了多少食物,卻很少思考它們的來源、生產與運輸方式,更別提整個糧食體系下的資源分配問題。為什麼亞洲和非洲會發生饑荒?為什麼全世界有層出不窮的農民自殺事件?在印度,那裡的人要銷毀數百萬噸的農作物或任其在倉庫裡腐爛,但另一方面,最貧困人口的食物品質卻是一九四七年印度獨立以來最差的,這種兩極化現象是為什麼?還有去年登上國際新聞的海地,這個加勒比海國家在一個月內米價與豆價飆漲一倍,一年中物價飆漲至少百分之四十,引發群眾抗議、釀成暴動,總理因此下台;不只是海地,聯合國糧農組織評估全世界有許多國家處於糧食緊急狀況,甚至可能導致各地動盪、發生戰爭。這又是為何?

本書作者為這些現象背後的原因做了一個很好的比喻:沙漏般的食物體系。

作者認為,飢餓與肥胖是一體兩面的問題。將食物從農田送到我們菜盤中的生產鏈,把肥胖與飢餓的人聯繫在一起。販售食物給我們的大公司,在利潤動機的驅使下,塑造也約束了我們選擇食物的管道,同時影響我們認識食物的方式。以咖啡為例,喝咖啡的現代人多不勝數,大街小巷咖啡店林立,有人一天飲用不只一杯,彷彿一場「咖啡運動」。為了應付這麼多的需求,結果是全球咖啡生產量過剩九億公斤。你也許會認為,有這麼多產量,我們喝的咖啡應該會便宜吧?但是,從咖啡種植園到我們手中杯子裡的熱咖啡,中間的層層環節多著呢!

東非的咖啡農收成後,賣給當地中間商,中間商轉賣給咖啡加工廠,加工後的咖啡經過裝袋,再運到大型咖啡出口商,還要經過挑選、分級、保險、海運等環節。等到咖啡終於到達某大咖啡商的處理廠,每袋咖啡成本已經遠遠超過咖啡種植者所拿到價錢的十倍之多。然而更大的差價在這裡出現了:當咖啡終於烘焙出來,價格升至原產地價格的二百倍!

咖啡種植者和飲用者的人數眾多,咖啡加工商和出口商數量也很多,但這中間的配送鏈上存有一個瓶頸。咖啡農收入極少,必須省吃儉用才能勉強維持生活;擁有高度品牌忠誠的咖啡公司的利潤卻是有增無減。我們一般消費者在超市雖然看到繁多的咖啡種類,但咖啡品牌其實也就那少數幾家。這種情形在其他食品領域也是如此。在耕地到餐桌的中間配送階段,權力集中於很少數人手裡。這是因為,長途運輸、加工、裝車等流程需要大量資本,只有足夠多的資本才能玩得起這場遊戲。企業規模愈大,運輸和物流業務愈多,企業成本就愈低。總之,在國際食物配送市場,家庭企業難以生存,小公司早就被大型配送和供應商兼併了。在由種植者到消費者之間的通道上,企業數目很少,因此這些企業擁有雙重權力,既控制種植者,也控制消費者。

稍微關心全球饑荒現象的人大概都曉得,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沈恩曾經研究,現代的饑荒其實不是因為糧食的缺乏,而是因為人們買不起食物。沈恩觀察一九四三年的孟加拉大饑荒之後,發現當時孟加拉其實不缺食物,反而有豐富的糧食資源。饑荒是因為人們都知道「物以稀為貴」,所以大量屯積糧食。而街頭那些人因為付不出錢買食物,才會死於飢餓。戰勝飢餓的唯一辦法,就是保障窮人的權益,讓他們能夠擺脫商人的詭計、突破這個沙漏一般的食物體系。

台灣的讀者也別以為糧食缺乏或其他糧食體系的問題離我們很遙遠,舉個例子吧,我們常常吃的豆腐、豆漿、沙拉油等豆類食物來源「黃豆」,台灣現在已經幾乎沒有種,都是從美國進口而來。讀者可以看看本書第七章如何討論「黃豆」生產與配送過程,這一章的敘述相當精采:原來黃豆產業的戰火早已跨越了國界,原來黃豆產業盛行奴隸制度,大部分人甚至不知道自己吃的某些食物裡含有黃豆成分!

所以讀過本書之後,我們真的都該學習作者在最後一章的建議:要收回我們的主權,我們不應只當消費者,還要建立新的食物體系,改寫權力關係,讓種的人和吃的人都不再被剝削。不管是改變飲食口味或支持地方產業,還有許多方法可以展開具體行動。這可說是一個新生活的啟蒙運動。這本書讓我們拿回知的權利,但如果不去努力,注定會失敗。


真的很棒!特別請大家如果有時間的話,也可以去買來看看囉!!! 現在有優惠唷~按以下連結看看呗:
糧食戰爭
糧食戰爭
posted with blogdeco on 09.05.05
【同類新品推薦】
寫著寫著又收盤了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wnhappyend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